拒绝有偿救援,男子在野外探险死亡,责任在谁?
谢谢邀请。
国庆期间,这里上演了一场悲剧——一个“驴友”非法穿越危险,拒绝了景区的有偿搜救,最终死亡...
事件回顾
“驴友”网络集结 穿越亚丁
11个不认识的“驴友”通过网络聚集,组成了一个穿越团队。计划从成都出发,穿越水洛河,穿越高海拔原始森林区,持续约6天。
该团队于10月1日从木里县出发,5日晚抵达松多关附近的森林。当时,43岁的青岛男子石因感冒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他们没有第一次报警求助,仍然让石留在高海拔地区。
遇到高原反应 没有选择付费搜救
6日上午,在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路上,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团队中的人们选择向景区寻求帮助。在得知保护区的有偿搜救系统后,团队拒绝了救援,并向景区派出所寻求帮助。经协商,景区派出所警察和景区搜救队、医务人员等搜救队前往事故现场进行搜救。
然而,当搜救队在10月6日中午12点左右到达时,石某已于上午10点左右死亡,因高原反应严重,疑似并发症。

△搜救队转移了石遗体
在景区工作人员看来,石某所在的团队至少错过了三次救援机会:第一,石某感冒时应该休息;第二,当石某5日晚出现严重高反应时,应予以更多关注;第三,应迅速转移到低海拔地区,转移时应尽快寻求帮助。
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石先生选择有偿救援,景区可以立即派人出发进行搜救。到达时间至少提前半小时,这起死亡事件可能不会发生。
石某确实是非法穿越 景区发布公告
经调查,石的团队非法穿越:不买票,不向有关部门备案,其区域也是保护区的非开放区域。
10月7日,亚丁景区正式发布《关于禁止在甘孜州稻城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
禁止所有单位或个人进入稻城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严厉查处涉及保护区的非法穿越活动。
因非法穿越活动严重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因非法穿越活动造成的人身伤亡等事故,由开展非法穿越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责任。
因非法穿越者自愿请求保护区管理局搜救的,实行有偿搜救。
景区陷入两难境地
承受舆论压力
亚丁景区作为四川第一个明确宣布有偿搜救制度的景区,表示,过去两年,该制度给景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是自“有偿搜救”制度颁布以来的第一个“未选择有偿搜救”死亡案例,各种在线言论一度出现。这个案例使景区的“困难”更加彻底——
如果景区坚持有偿搜救,面对像石这样的求助者,他们将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特别是像石这样的最终遗憾死亡,景区更有可能陷入舆论困境。
但是,如果对方放弃有偿搜救,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景区可能会对非法穿越者进行搜救,有偿搜救制度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

承受经济压力
事实上,景区不仅承受着舆论的压力,而且还承受着巨大的救援经济压力。
据亚丁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一次搜救需要几天时间,非旅游区基本无法通过车辆,马匹、干粮、救援人员补贴加在一起,成本很高。
景区救援费标准以救援成本为基础:租用普通人[股票评论]的马每天至少需要300元,淡季救援人员补贴约500元,旺季约1000元。平均每次搜救派出30人,时间基本为2-3天。这样,即使在淡季,每次搜救的平均成本也超过3万元。
稻城亚丁景区每年接到100多个救援电话,因非法穿越需要救援,逐年增加。景区自身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支持数百起救援事件,造成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浪费。
驴友非法探险 应该有偿救援吗?
近年来,由于驴友的非法探险,人力、物力、财力等事件层出不穷。
2015年,广西有17名驴友进入长滩河自然保护区探险。由于暴雨失去联系,当地组织了数百名搜救人员,直接经济支出超过10万元,花了51个小时才救出他们。

△救援人员跋山涉水救援
2016年5月,一名男子独自闯入四川黑竹沟后失去联系。景区收到要求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搜救,费用超过6万元。

△搜救队在黑竹沟里寻找失联男子
面对“驴友”违规探险事件,要求救援费用由违规“驴友”承担的声音并不少。
@随风追梦:对于那些不买票、不按规定区域活动的人,为什么要花费公共资源免费救援?
@皮皮:我仍然支持付费。您在景区合法合规旅游。景区有义务保护您的安全。你违反规定谈论什么道德?让我们先谈谈安全意识和价值观。
但也有人认为,当公民处于危险境地时,政府有义务自由救助。
@孤独:无论是非法穿越,毕竟是人,有偿搜救再好,还是以人为本。
@初夏微懒:在中国,有偿搜救制度还不成熟。公民在危险中获得救助是基本人权和国民权利!
还有人认为,“有偿救援”会助长“驴友”非法冒险的氛围,让他们觉得只要付钱,就会有人来救援,从而给搜救人员增加风险。
“有偿救援”服务应该存在于情感和法律上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景区实施的“有偿救援”制度?面对生命的流逝,我们如何使这个系统更加合理?
评论:搜救可以有偿 生命应该是无价的
尽管媒体多次呼吁驴友理性谨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驴友遇险的消息层出不穷。一段时间以来,不顾一切代价搜索失踪者和遇险者的行为,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更不可接受的是,很多“驴友”根本没有野外生存的知识和经验,头脑发热,匆匆出发,生命危机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因此,国内部分景区逐步建立了“有偿救援”制度。

制度化、法律化“有偿搜救”
救援费用可以弥补公共资源的浪费,但也是对匆忙的旅行者的警告和教训,可以用一块石头杀死两只鸟。然而,这一事件的发生以生命的死亡结束,突出了“付费救援”制度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生命的重要性需要不计代价地挽救,有偿救援必须每盎司讨价还价。成功的系统设计必须在执行层面上分开,以免产生相关性。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罚款和付款放在后面。
如果“驴友”违反景区规定,一旦发生重大危险,救援队可以先去救援,然后通过法律程序赔偿。这种系统设计可以使救援顺利进行,没有钱,没有讨价还价。当驴友处于危险之中时,不需要评估对方的偿付能力,也不需要等待对方的支付,这反映了生活第一的概念。
当然,这样的制度也可能导致成本的流失。一旦驴友死亡或“逃订单”,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除了通过法律渠道追回资金外,景区还可以通过“黑名单”制度惩罚负责人。
另一个迫切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补丁的问题是法律层面的空白。
目前,大多数有偿救援制度都停留在景区层面。各景区的规定不同,在制度设计和支付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在法律层面上缺乏统一的规定。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出台法律规定,在有偿救援的制度设计中出台更可操作、更详细的规定。
在法律层面,不仅要约束景区的救援服务,督促收费开放透明,促进景区建立相应的财政保障和救援措施,使救援服务健康健康发展,确保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同时,要给景区一个细化和具体操作的空间,避免景区在操作中陷入道德和舆论的压力。
督促“驴友”珍惜生命是根本保障

当然,任何救援措施都是事后补救。如果你想从根本上保证你的生命,你应该督促“驴友”珍惜你的生命。
这一次的悲剧,“驴友”没有经验,通过互联网匆忙组团,在生命危险时未能及时撤离高海拔地区,最终酿成苦果。
面对大众旅游时代的蓬勃发展,“驴友”的冲动不是一两句宣传就能阻止的。为了彻底冷却冲动,需要在法律上做出更明确的约束,督促“驴友”冷静面对生活的选择。
搜救是有偿的,生命应该是无价的。面对生命的逝去,探索救援体系的主题不是澄清景区和“驴友”的责任,而是避免下一场悲剧。希望通过法律制度和救援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不再面临“生命之重”和“有偿救援”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