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14小时前 (15:11:04)阅读2回复0
看看头条
看看头条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76749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75349
  • 回复2
楼主

老家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家乡的习俗,记忆中快乐的往事与童年

老家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家乡的习俗很多,因时隔久远也大多忘记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进入腊月都是非常热闹的景象。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母亲熬的腊八粥原料差不多都忘记了,但有两三种原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是时称大黄米的米,象黄米的,只是粒要比黄米粒大得多,产地好象是蔚县。但就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种米的书面名称是什么。一种是芸豆,红红的、长圆型的那种。另一种就是红枣。那时老家冬天的食材很少。主食一般是莜面做成的窝窝、傀儡、锅饼、山药鱼、山药丸子、拿糕等。荞面做的荞面代王、饸饹。原料少,但食物花样可以很多。玉米面、山药面也有。山药面是土豆冻了以后晒干磨制的面。那时候感觉这两种面都是难以下咽的,粗糙不说,还没味道。白面和大米少得可怜,只是偶尔改善伙食才享用一次的那种。因为此,每年的腊八粥也是很让人期盼的。粥的成分多,甜甜、黏黏的,加之熬制的时间长,很浓很稠,吃起来也非常上口、有味道。

老家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这时候,母亲都会用几粒圆形象拨开的橘子那种麻糖放在灶里,烧成浓液状,抹到灶台墙上贴着的灶王爷像的嘴上,然后焚香烧掉。嘴里还不停地祈祷着:“灶王爷,您老人家大人大量,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多多美言哦”。每到这时候我就笑:“妈,你把他的嘴粘住了,他还能说话呀?”,母亲都会把我赶到一边:“去去去,不许乱说”。那时候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又要让他去说好话,还得把他嘴封上。心里总想:“这个人也真够苦的,也不知道不用嘴他怎么去和人家汇报得清楚明白😅️”!

老家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二十四,扫房日。这天一家大小齐上阵。刷墙的刷墙,糊顶的糊顶,扫地的扫地。顶棚是用高粱秸秆穿、捆做成的,然后用报纸糊起来。那时报纸也是很稀缺品。虽然有字,但也感觉洁净、整齐。刷墙的料是一种俗称“白土子”的东西,山上有此类坑洞。挖的时候黏黏、软软的,还有一丝淡淡的香气。挖出来人们把它团成团儿,晾干,用的时候用水稀释,用刷子刷到墙上。

腊月二十五以后,人们就开始自制食物,以备基本上一个正月的食品。因为正月的饭基本上不做新的,都是馏热腊月做的这些食用。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只是很新奇。那时炸年糕是必须的,家家户户都要做。做一次就要几十斤、上百斤黄米面。从第一个工序蒸开始,揉、切、包馅,到炸制完成往往都要一家几口人忙活一天的时间。至于当天的饭就很简单了,从蒸好揉成块状以后就可以食用了,饿的话随时可以吃上一块。除了糕,还有麻花、油饼等都是可以一同炸制的。除了这些,每家还会蒸一些白面制成的食品,各种各样的动物、花鸟造型,有的还要用颜料装点一下。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月饼也是腊月必须做的。一般来说月饼每年做两次,中秋和春节。做出的月饼也是花样翻新、品类多样。现在市面上凡烤制的食品,那时人工都可以做,月饼、提将饼、各种酥。

三十饺子初一吃的习俗也有。三十熬夜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包饺子,热热闹闹的。包好后放起来,初一早晨煮了吃。


现在人老说:“现在的年过得没年味了”。但问起什么叫年味?多数人又都说不清楚。过去没有电视、电脑、手机。娱乐生活很少。我想真正的年味也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说着话,做着食物,吃着东西,贴贴春联,放放鞭炮,开开心心的味道吧。春节的时候,村里人还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唱唱戏,扭扭秧歌。全村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也是一年难得的相聚。

村里年初一还有迎喜神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把各家养的马放出来,然后男女老少在后边撵着马奔跑。据说马群奔跑的方向就是喜神所在的方向。初一到初三供奉祖先的时候,会面向这个方向奠拜。

其实那时习俗还有很多,只是随着迁居,村子已经消失,多数老人都已不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东西也都渐渐地淡出了记忆。

只是现在的生活乐趣多了,人们的交流反而越来越少,人情也日趋淡漠。

但我孤寂的时候偶或还会想起那段时光,回忆起那些怡静、安逸、美好童年岁月!

人是群体性动物,天论何时,还是希望大家都能走出户外,多一些交流,让生活多些阳光、多些乐趣。

有时间多看看那山、那水、那河流。聊聊过往、聊聊今生、聊聊美好的未来!

0
回帖

老家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