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在基层就业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也是成功就业的关键。积极参加实习和志愿服务活动,积累工作经验,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相信自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如何干好大学生基层就业?
转变角色,摆正心态。从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要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环境,随时保持谦逊的态度。基层工作环境艰苦,进入基层的大学生,只有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才能增强自己的意志。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急躁和敷衍态度,要真正立足基层,扎根基层,锻炼自己的社交与协调能力,应把全局放在首位,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给自己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生活氛围。
虚心请教,勤学好问。初入基层的毕业大学生要从零开始,带着“小学生”的心态,要不耻下问,多向农民群众请教、多向同事虚心求教学习,尽快使自己适应所在岗位的需要,以最快的方式踏入社会,融入新集体,这是迅速找到基层工作的突破口...
你怎么看待七成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
谢谢邀请。
首先,我想大家应该先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基层”一词的含义和范围。
广义的基层,是指各种组织中更低的一层。那么,企业、 *** 机构、事业单位等等都属于宽泛组织的范畴。试问,高校毕业生刚踏入社会,走进各种组织,部分能力优秀者或家庭条件、社会关系较好者,能够拥有一个不错的起点,或许不需要从基层(更底层的小职员)做起,那题目中70%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再正常不过了,不从基层干起,从哪里干起?大家倒是都想有高起点,但这显然不现实。
狭义概念上的基层,可以在中国 *** *** 中找到释意。 *** 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场、乡、镇、村、人民 *** 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如果以狭义的基层概念,那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应当指向公务员招考、大学生从军、大学生村官及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援边援疆等西部计划。
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大学生当兵,选调生大家应该相对熟悉。我来着重说说三支一扶。所谓三支一扶,顾名思义,支农、支医、支教以及扶贫。
三支一扶就相当于21世纪的上山下乡吧。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到农民群众身边去,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参与扶贫建设。
所有三支一扶志愿者由上海市农业主管单位全市统一考试、面试,而后由各区农业委员会分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镇医院、中小学校。
作为2010届上海市三支一扶志愿者,我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于庄村支农,被分配到一家水产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助理。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国家寄希望于通过招募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通过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文化、专业技能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农业事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看,到农村基层去,对个人有几方面利好。首先是工资福利待遇,上海的三支一扶待遇在全国应该算更好的吧。2010 届,基本工资2000出头,之一年1.8万奖金,第二年2.1万奖金,第三年2.4万奖金,平均下来4000左右。
再者是基层工作经验,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需要3年左右的基层工作经验。而且参加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是有公务员定向招考和加分政策的。
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似乎是+5分,专科学历的可以免试专升本,报考研究生的话是+10分还是20分记不太清了。
此外是人才引进居住证和优先当地落户。可以说对刚从学校走出来,学校和专业一般的毕业生而言,不算一个坏选择。
但毕业生投身狭义的基层,其比例远没有这么高,我记得我们整个系,报考三支一扶的就2个人,全校参加村官考试和选调生的也不超过10个。报考公务员的数量尽管不清楚,但也不会超过10%。
所以,我觉得问题中,七成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应该指代广义基层的概念,即组织的更低一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毕业后,不管是进入国企、民企、外企还是合资,或者其他类型组织,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更底层做起的,那么7成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应该好奇的是另外3成高校毕业生,他们在做什么,没有从基层做起,是去创业了,是靠父母关系有一个好的起点,还是怎么样了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