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学士是否被称为首辅?
内阁大学士可以被称作首辅吗?
明代中期内阁大学士可以被称作首辅,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
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位望益尊,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了解了大学士,内阁首辅就好理解了。
它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中期后,大学士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更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没有“翰林院大学士”,只有“翰林学士”和“大学士”,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此外,明清翰林院里还有学士、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官职,这些都是有区别的,要一步步说明。
一、学士
(十八学士)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说说学士。和现在的学位不同,古代学士作为一种官职,始创于南北朝,负责掌管典礼、编撰各类文字资料。学士的名称与他们所在部门或者执行的工作有关。北齐为文林馆学士,北周为麟趾殿学士,这都是学士所在部门。南朝梁有抄撰学士,说明主要任务是抄写、撰写。隋朝有东宫学士,负责教导太子。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年间李世民曾设文学馆,著名的十八学士就在文学馆之中任职。李世民即位后设弘文馆学士等等。这些官员级别各不相同。
二、翰林学士
(白居易曾为翰林学士)
唐高宗乾封年间开始,设翰林院,命文士在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但当时这些人叫做“北门学士”。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在翰林院外又设翰林学士院,自此,掌起草诏书的官员称翰林学士,在翰林学士院中任职。而翰林院中的人称之为翰林供奉,没有具体职权。翰林学士虽然执掌起草诏书之权,但他们起草的是直接由内庭发出的诏书,与外朝发出的正式诏书有区别,所以外朝发诏书的中书舍人是正五品官,但翰林学士却没有品级,不算正式官职。不过,由于是天子近臣,在各种朝政方面会向皇帝提出建议。这些翰林学士一旦授予官职,往往飞黄腾达,许多都能做到宰相。
五代和宋代,基本延续唐朝的传统,翰林学士负责制诰,其中又分为两级。资历高深的叫做翰林学士承旨,不常设,这个官阶很高,有正三品;低一些的叫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一般为 *** ,五品;此外还有了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后来被改为侍读、侍讲,成为侍讲为侍从以上 *** ,正七品。宋代以后,就不再有直接叫“翰林学士”的官职了。
三、明清翰林院的学士、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翰林学士这个官职没有了,翰林院却保留了下来,不过宋朝以后,翰林院不再参与政务,主要任务就在于修撰典籍、史书,以及陪伴皇帝、皇子等读书,为他们讲解书籍。翰林院长官称“学士”(不能叫翰林学士,只能叫翰林院学士),正五品,副长官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一人(从五品)。翰林院还有个功能是培养人才,科举考试优异者入翰林院成为定例,这些人被称为“翰林”。如每科状元会担任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会担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优异者为庶吉士(无品级)。庶吉士一年后再经过考试,优异的留翰林院任编修或检讨(从七品)。这些翰林外放后做官比没当过翰林的人起点更高。当然,这些人都不能称作“学士”,只能叫“翰林”。
到了清代,基本延续明代翰林院的格局,稍有变化的是翰林院长官改称“掌院学士”,品级高升为从二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品级为从四品。值得一提的是,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之下还有两个官员称为“侍读”、“侍讲”,从五品,跟那两个学士是不一样的。
四、大学士
最后就说大学士了,一个“大”字,加上就是天壤之别。历朝历代,大学士基本都是宰相兼任,跟翰林院那些只负责学问方面的读书人完全不同。
唐中宗时首创大学士,此后唐朝先后设有弘文馆(修文馆、昭文馆)大学士、集贤院(集贤殿)大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全部都是宰相兼任。宋朝延续这个传统,由宰相兼任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后来还设立了观文殿大学士、崇政殿大学士用来授予退休的宰相,以示优待。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独揽朝政,但因为工作量巨大,不得不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级都为正五品。但除了文华殿大学士类似唐宋的学士之外,其他都是类似于秘书,与前朝的宰相大学士有区别,所以到了建文帝即位后一度将这些大学士改称学士。
(内阁大学士解缙)
直到朱棣靖难之役夺取江山后,在文渊阁设内阁,征召解缙等名士入阁,内阁成员称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的纯秘书性质,权力大有提升,但品级依然不高,正五品。此后,大学士地位逐渐提升,最后由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兼任六部尚书(正二品)。大学士们正式成为了一二品大员。内阁拥有票拟权,也就是代皇帝起草诏书的权力,内阁大学士之首称为首辅,虽然权力上与前朝的宰相还有差距(宦官掌朱批),但已经接近宰相。明朝大学士后期确定满员为六人,共“四殿”、“两阁”。也就是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傅恒为乾隆改制后唯一授予的保和殿大学士)
清代延续明朝的内阁设置,不过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改建极殿为保和殿。乾隆年间又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大学士都为正一品。不过,乾隆再改制后只将保和殿大学士授予过傅恒一人,傅恒死后,此职空缺,所以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文官之首。而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往往只设一个,最后形成二殿二阁格局。另外,乾隆又规定增设协办大学士(从一品)两名。
(和珅,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不过,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没有内阁的作用。早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中期开始有军机处,军机大臣才是真实掌握权力的。而内阁大学士是给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一个尊崇的地位。如果军机大臣兼领大学士,那就被称作“真宰相”,权力地位都有了。
(晚清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
最后多说一句,清代乾隆之后,由于保和殿大学士空缺,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群臣之首,但由于清朝旗人地位高于 *** ,所以同治十三年文华殿大学士瑞麟(旗人)去世,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递补文华殿大学士,文祥递补为武英殿大学士,文祥死后宝鋆继任武英殿大学士。文祥宝鋆都是旗人,所以也出现在部分场合,文祥宝鋆排名在李鸿章之前的情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