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的习俗?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各地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谢邀: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称上元,小正月,元夕或叫灯节,是中国春节民俗中一个重要的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这一天就叫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之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又是希望团团圆圆,三元届满之意。
元宵节,我们地方也称为"正月半节",肇亍汉代,至唐宋始盛有观灯之风俗,故又称"灯节",古时官宦世家之小姐多在此夜搭彩楼抛诱球以择佳婿,使"元宵节"充满浪漫色彩,亦有"中国情人节"之称,解放后,因提倡白由恋爱,己无此情节,但逞夜吃灯酒,饮甜茶,擂咸茶,赏花钉,猜订谜,荡秋千,扮景巡街等老风俗依然是海丰的古老民俗,历年不衰。
海陆丰闹元宵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是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8年),县太爷白章鉴因全县度过严重饥荒,粮食丰收,民有喜色,是年又是海丰科举史上的辉煌年代,县氏才子洪xx高中解元,还有多名秀才俱中举人,故白太爷命城门彻夜大开让城外高田,东笏,埔下,东城等多处居民入城,协同各处街坊举办灯会,扮景巡城,官民同乐,大闹元宵,白太爷也于当晚率其众幕僚出畏衙,到街坊各处巡看花灯,与示与民同乐。请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和李调元(粤东笔记)均谓"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为女兆",记载了明清时元宵夜海城群众在龙津河上游放灯盏,随流漂至下游,然后在龙舌埔和龙山一带岸边等待,各竞拾取之风俗。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有所感触,题诗云:"元之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色少,拾取繁星满竹蓝"。
请未民初,海陆丰闹元宵的民俗更加除重,节目亦趋繁多,有些文人在元宵节举办诗会和猜谜,射耙等游戏活动,有一年"雨淋元宵灯",灯会被迫散场 ,游人兴趣不减,纷湧至诗社室内,竟先吟晿唐诗宋词,其中著名诗人何镜湖"镜湖仙"醉醺醺地当场吟首(挈儿会友)"元宵闹罢雨霖多,镇日闲来剑又磨,亲带爱儿诗社去,听听乳燕赋新歌"。"元宵"的传统时间正如童谣所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圆灯",各乡镇闹元宵的时间有的从十一开灯至十八日完灯,有的十二开灯至十六日完灯。其举行的项目和方式各异,统述如下
一,悬花灯,猜灯谜;
各家各户须在本家祠堂前搭灯棚,掛上大红布横匾,和各种灯笼,贴上对联如:国强民富歌盛世;家安物阜庆丰年。和:元夜灯如昼;春宵月似银。等元宵灯联。每户如有出生男丁者,按例应在丁棚做"丁酒",宴请亲戚明友,取其"添丁进喜"。各大祠堂庙宇,悬掛由名师製作之彩灯,有"年年有余"鲤鱼灯,"观音送子"彩莲灯,"五福临门"梅花灯,"四季平安"四角灯,"六六大顺"六角灯等,还有"嫦娥奔月","唐僧取经","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等真是琳琅满目,人醉灯迷。十六之后各神庙悬掛的灯便被乡民争先恐后以掷圣杯的方式请回各家悬掛以求来年"添灯",各家所掛约订也是名日繁多,上年生男丁家大门所掛的灯叫"男孙灯",上年结婚,取媳妇的纱灯叫"喜灯"还有小孩手提的各式古灯,提灯,罗卜做成的"菜头灯"现在的焰火,礼炮,老鼠炮,互相追逐戏耍,互为交映,满城天空浮漾,大树银花,蔚为壮观。是元宵亦为良宵,此夜海一城,东海,碣石,公平,捷胜,汕尾等各灯迷社也通宵达旦在各闹市区举办竟猜活动,欢呼声,吁嘘声,谜鼓声,此起彼落,增加了不少节日之欢乐气氛。
二,开灯日,吃菜茶
从年初十起,陆读就有人"开灯",而大多数是在十三日"开灯",各家户就各"泡灯茶",而互相宴请,十三夜起各家户置办丰盛的菜肴祭拜祖宗,然后合家吃元宵酒或互请吃菜茶或菜粿等。菜茶原料是时新鲜菜:芫荽,芹菜,包菜,菠菜,茼荷,生菜,蒜头,荷兰豆等加虾仁,鲜海虾,瘦肉,粉丝,香菇,香肠,墨鱼,鱿干,铁脯麸,等炒制而成,以前用茶,现用骨头汤或鸡汤泡到大碗,再加炒米,炒花生米,加点胡椒粉,其味更佳,这就是菜茶。各家户都要做的。
三,搶炮头,求大运
每逢元宵节,梅陇,青草,汕尾,田墘等地理事会都会在本乡村举办抢炮头活动,将所得收入用于本村的公共开支.。即由理事会定出今年燃发炮头多少个,一个多少钱如头炮五万,二炮四万,三炮三万,四炮二万,五炮一万,从六到十炮一个五仟共十个,燃放后任人去搶,搶到者到台上交钱,搶得的炮头由村干部和理事会,结彩故锣打鼓恭送到家,据说搶到炮头的来年定有大运,添灯发财,从无一人会连炮头钱也出不起的,因此搶者踴跃,场面火爆。以抢到头炮为荣,有时头炮的钱是二炮的十到几十倍。
四,办灯会,拂秋千
过去海城高田社,公平盐街,梅陇等地均有拂秋千,赛歌谣的习俗,流传到今,莲花山度假村曾在元宵节时搭起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以大气球,红灯笼和各种灯饰为装饰,仿照民国时海城高田秋千的型式,由四根3米的立柱装成两个对歌者的座椅,青年男女各坐一椅对歌,双方唱的是"十二月歌","百鱼名","百鸟名"等民歌,或可自由即兴编歌对唱,输者下来再換人继续,一边对唱,一边拂秋千,前来观赏者人流滚滚,年青人跃跃欲试,场面万分热烈。
五,观婚房,睇新娘,东冲镇,品清乡度元宵除了赏花灯,吃丁酒之传统文化活动外更有一项"元宵睇新娘"的婚俗,凡是上一年农历期间娶新娘的人家,所有新娘房间一定要重新装修布置,凡是年前嫁入本乡的新人都要届时任人观看,不得拒绝,十五夜七点至十一点,全体乡民在赏完花灯,吃丁酒等祈福活动之后,便相约到全乡所有新娘家中逐家观新房,睇新娘。而此夜新娘必须疏妆打扮得飘飘亮亮,衣着华丽,穿金戴银,礼貌端庄,笑容可鞠地站在客厅中央,任人品评其礼仪,风度等。新人还必须春风满脸地给客人敬茶,客人茶毕,边做四句:元宵灯夜亮晶晶,新人生來有十成,千乡万里你不嫁,要嫁东涌行运兄。然后递给新娘子红包以示祝贺添妆,于是宝内茶香飘溢,笑语喧哗。
六,擎火把,舞火龙
元宵夜,地处海丰县附城丽江北岸的鹿境乡,当地两大家族除了赏花灯饮灯酒外,各社头还要举行一种"迎安(或叫擎安)"的传统化式,即由当地农民(青少年为主)利用耐燃的油渣,蜡烛和稻草缠成团,梆在青竹上,引燃火把,各人擎了在田野上跳跃追逐,呐喊呼声不绝,远,观之若火龙飞舞,颇为壮观。是夜,地处汕尾山区的陆河螺溪乡则要按客家传统举行"闹火龙"的民俗活动,下午六点钟,当地村民挑了大来以及祭品等上山,抵达目的地后,由当地长老在一块已铺好的白布之上用大米撒画成一条大龙,摆上祭品,拜祭山龙神,然后点燃用青竹做成的火把擎着排成一尺龙下山至乡里,在锣鼓声和爆炮声中火龙队由执掌彩旗,火圯灯幡等40多人组成"正月十五烧火龙,红红火大闹元宵",二百多年來形成螺溪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烧火龙,舞火龙的民俗活动寄寓着"驱涂邪恶,祈求合境平安,风调雨顺,五各丰登"
之意,是远古农耕文化的遗存。
七,办灯景,巡街游
这是新中国成主之后,最流行的话动方式,是夜在海丰县城南门湖和主要街道呈现"大树银花不夜天"之景观,由县政府组织各部门各街道以及各乡镇的民间表演队伍进行大型的提灯巡街活动,其中有舞狮,舞龙,舞象以及秧歌队,彩旂队,花环队,舞扇队,鼓乐队等,满城龙腾狮舞,鼓乐喧天,使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