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
三公指司空、司徒、太尉。四世三公就是指祖上四代都有人担任三公的职位,在东汉末年有两个家族达到了这样的成就,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袁绍、袁术的袁家,还有一个就是被曹操杀掉的杨修代表的杨家。
弘农杨家,秦末本起于武家(杨喜:分得项羽尸体的五人之一),东汉却从文(杨震,杨修),到北朝末期又回归武家(杨忠、杨坚)。杨修的父亲杨彪、祖父杨赐、曾祖父杨秉、高祖父杨震都做到了太尉。
到了汉末,杨家与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两家的追求和他们的后辈却大不相同。袁绍、袁术兄弟都好任侠,游走于朝野之间。而杨家的子孙们依旧在朝廷当中,做着他们只以为清高的规谏皇帝的事儿。而后来的杨修,此时还没长成大人。袁绍、袁术兄弟都抛开了儒学的祖业,成了半个江湖人士。显然,他俩的性格更适合汉末乱世建立一番功业。
杨家大概是有当圣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们的祖先杨震既有关西孔子的美称,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后还能招来大鸟的悲鸣。在朝局中,杨家的处事方式显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说更耿直、正直,直到杨修的老爹杨彪时期,其家风、为政作风依然如此。而袁家,到了袁绍、袁术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时代,他们更接近于圆滑的官僚,少见正直、耿直的风气。
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够在任何时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杨家的追求,更多表现为一种儒家骨节的践行理想,直到杨彪的时代,依然有一种傲骨,还是敢对曹操怒目而视。
杨彪一直在中央任职,基本上算是未出河南三辅之地,诸侯讨董时,他正在洛阳任职,没有机会出至地方,其子杨修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没有割据的可能。等到杨修成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失去了成为诸侯的机会,只能给别人打工。董卓乱政后导致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汝南袁氏出了袁绍、袁术、以及袁遗三个诸侯,势力远超弘农杨氏,以致后世很多人只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忽略了还有一个弘农杨氏。
杨家一直是大汉的忠实支持者,他们只想辅佐君王,只想继续延续自己正直的家风。何况当时杨家没有在地方任职,没有自己的割据势力,也没有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来做一番事业,是杨家自己没选择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