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纸和双面胶做游戏机?
如何用纸和双面胶做游戏机?
要用纸和双面胶 *** 游戏机,首先需要准备一张大纸板作为主体。
然后,根据游戏机的外形,在纸板上画出屏幕、按钮和控制器等部分。
接下来,将纸板剪下,并用双面胶将各个部分粘贴在一起。可以使用彩色纸或标记笔来装饰游戏机,使其更加生动。
最后,可以在屏幕上绘制游戏图案或贴上游戏海报,以增加趣味性。这样,你就可以用纸和双面胶 *** 一个简单的游戏机了!
有什么好的VR体验的展览吗?
我跟楼下的介绍的不一样,这是一个艺术展览,更高逼格~~~最近大家应该看了《银翼杀手2049》吧?那么有意思了,这件作品就是结合《银翼杀手》小说的场景进行创作的,VR体验+玻璃迷宫,想试就快去吧,不要问我是谁,我是雷锋~~~
展览海报
杨画廊近日推出艺术家陈抱阳的个展《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正巧《银翼杀手2049》已经上映,这可以说是十分切题了,此次个展更大的装置就取材于《银翼杀手》。艺术君看完电影后就迫不及待去体验VR迷宫的真实空间了,你呢?
视频加载中...*现场视频
展览装置片段
展览题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源于一年前我的梦境。经过一番Google之后,我发现与电影《银翼杀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只有几字之差。作品VR内的虚拟环境,是基于对原著中一笔带过细节的畅想。
电影场景
关于真实与虚拟,机器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存在的问题——机器人能否像人类那样感知世界?这类问题的理论基础是:即使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再卑微,也拥有毋庸置疑的自 *** 。不过,在如今这个数码时代,虚拟世界中的化身是与机器人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化身是我们在虚拟世界的身份,与我们自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既属于现实,又是现实的延伸。
电影场景
本次展览试图探索艺术与科技之间微妙的脐带,探索VR技术的本体论。通过将玻璃单面镜构成的迷宫与VR虚拟空间错置,观众将佩戴VR眼镜在物理空间中的单面镜迷宫中行走。VR空间内的设置是开放的,是与物理迷宫不同的。观众将会被物理迷宫限制移动的可能性,从而放大并研究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裂痕。佩戴VR眼镜在迷宫中摸索前进的观众与迷宫本身构成一种景观。通过观看与被观察中,揭示数字技术VR技术中暗喻的阶级与权力。
电影场景
不论是迷宫中的VR体验还是《重构山水》中程序生成的图像,我一直执着于对规则的推演——建立规则然后寻求打破它的可能性。规则对于我来说犹如一场棒球比赛,我需要和处于不同垒的队员配合达阵,而击球的回响、上垒的摩擦声,它们所留下的痕迹便是我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能的即兴”——变化来自于对规则的重复。在此,我期望一个意外的、不期而遇的结果。
——艺术家陈抱阳
电影场景
“缸中之脑”本来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认识论中,人们曾经孜孜不倦地争论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究竟从何而来。彻底的经验论就是彻底的唯我论:如果我们知识的来源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我们的心灵就像洛克所说的只是一个白板,接收着外部世界在它上面留下的投影,那么这些投影可能完全由某某些力量所伪造,所操纵,所预设。它们所为你提供的这个世界的假象可以和真实的世界毫无关系。直到有一天,大脑会认为这个世界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他所感知到的只不过是他自己因为机理的错乱而产生出来的幻觉。这样我们便轻而易举地来到了贝克莱主教的唯我论的世界。
电影场景
于是,“缸中之脑”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的阴谋论的世界。一个泡在营养液中的大脑, *** 满电极,输入各种各样的脑电信号,从而描述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世界,讲着各种各样绘声绘色的故事。这个大脑因之而激动、喜悦、愤怒、哀伤的一些,都只是一些信号和这些信号所引发的条件反射。这个充满阴谋论的世界和“控制”、“洗脑”等反面乌托邦的词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深觉恐怖。
电影场景
虽然我们其实深深地知道,“缸中之脑”就是现代大众娱乐方式的更高追求。从“总体艺术”的教堂到全景画,从电影院到游戏机,从锐舞夜店到流行歌手和追星族的集体癔症现场,哪一个不是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呢?好莱坞科幻大片,除了机器造反的故事,另一个就是伪造的虚幻世界的故事了。
“游戏精神”这个词汇,已经从“茶余饭后”的,“可有可无的”,“应该抱着轻松心态去加以对付的”,“不用太当真”的等等一组语义中溢出,变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们沉溺、上瘾、成了一种需要加以戒断的病症了。
陈抱阳作品
说起来VR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目前所见的虚拟现实设备的早期版本,几十年前被用来作为培训手段。特别是用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模拟训练,实习医生的模拟手术等等领域。几十年前或许是比较初级的、仿真程度和互动水平都不够高的VR。但是作为一种提供仿真环境,并且能够利用互动性在身体反应和环境信息反馈之间建立连接的教学手段,它无疑是够用的。这种虚拟体验往往是把现实主义给推到了极端,它们所追求的就是非常古典的”身临其境“的体验。作为对于火灾现场、战场、人体内部肠道等极端环境的模拟和替代,这些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体验,但却是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它们只不过难于抵达,或者重构的成本过高。VR本是教学手段,而今天的虚拟现实的大爆炸是娱乐化的。作为游戏体验的虚拟现实,就像电影一样,本质上是一种造梦工厂。它必然走向 *** 感官、提供猎奇经验的方向。因此,创造日常经验所缺失的崭新体验,将成为它的一大目标。因此在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中,已经暗暗地潜伏着一种危险,那就是体验者的感官世界所体验到的环境,和他真实的身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发生的剥离。
陈抱阳作品
所谓”是药三分毒“,能够用来把原本破碎而分离的感觉加以整合的手段,也就有可能能够用来把原本完整而互相连接的感觉弄碎。对正常儿童而言,以传统的讲故事,看图说话、甚至死记硬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和构建情感,已经行之几千年并且证明有效,不妨先用着。但把VR这样一种东西,未经谨慎的心理科学实验,有各种各样“万众创业”的小创客们大面积地在教育中运用,把人格尚未完全成熟,自我尚未完全强大的儿童,扔到一种激烈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分离的情景中,对他们的精神心理是否健康是值得怀疑的。
“身临其境”,“情景式教学”,这些词本来都是好词,想象的世界侵占真实的世界,体验者不再能够区分游戏性和真实性。他所能导致的轻微的结果那就是一个人变得不太靠谱,而严重的结果,在精神病学上则称之为“人格解体”。
电影场景
沉浸式体验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洗脑,洗脑当然就是操控,就是极权统治。在这样一种权力关系的结构中,VR很容易被理解成一种奴隶的娱乐。想象一下,未来的奴隶主住在真实的黄山上和西湖边上,享受着新鲜而清冽的空气。而底层的奴隶们在他们的蜗居中戴上VR眼镜,同样自以为身在西湖与黄山。“平等”将被生产出来并大批量分配。
展览现场
当陈抱阳试图开始对虚拟现实这样一种让我们猝不及防的经验进行本体论反思的时候,他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策略:
● 陈抱阳首先使用玻璃迷宫来让VR眼镜的佩戴者的身体觉醒。体验者在虚拟空间中行走的同时,时常与现实身体所处的迷宫墙面相遇。此时此刻的身体感觉的瞬间恢复,将体验者从虚拟场景中拔出,重新创造了此时此地感。玻璃迷宫的触觉体感对浸入体验的颠覆,这是一种破坏。
● 这个玻璃迷宫不但让我们撞,还让我们被看。让我们得以置身左右,围观这几个戴着眼镜在迷宫中游走的梦游者们。玻璃迷宫在这个时候变成的一座福柯式的全景敞视监狱,为VR沉浸者的阶级处境提供了一种极端的舞台。
● 最后,这种全景敞视监狱的感觉由于陈抱阳装置中的一个设置而变得越发强烈了:陈抱阳的迷宫,不管在物理上还是在虚拟空间中都分为两个。访问者可以选择去进入其中任意一个迷宫,这两个迷宫中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互相连接也互相观望,但同时又互相嵌套。
展览现场
陈抱阳的展览,是在哲学水平上对VR的政治进行反思的作品。道理并不需要多么的深沉,道理到底经常就在表面。皇帝什么都没有穿,但是被一整套机制洗过脑的眼睛,会看见皇帝花枝招展的新装。说出皇帝什么都没有穿,所需要的或许并不是多么犀利的洞察力,而是一种勇气。
——策展人邱志杰
展览表现了艺术家与策展人对于VR技术对未来影响的反思,如今的世界已经呈现爆炸式的知识增长,人工智能也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形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你对这一话题怎么看?如果你也去了展览现场,你认为它与电影的契合度好吗?
*文章截取自原作者
*图片来源于 ***
*视频版权归文藏艺术所有
更多艺术赏析与艺术评论,欢迎关注【文藏现当代艺术】头条号!
备注一下,一定要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才行嗷,不然很可能看完云里雾里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