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早问好拥抱教案?
小班早问好拥抱教案?
活动过程 一、模仿小动物拥抱游戏,调动幼儿对拥抱的已有经验 师:我们一起来学小动物,抱一抱吧! 你觉得高兴吗? 你得到过拥抱吗?什么时候? 二、播放课件、欣赏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积极体验拥抱的快乐 1.通过妈妈、爸爸、老师抱嘟嘟的故事情境,提取幼儿生活中拥抱经验,引导幼儿感受拥抱带来的快乐。 师:一起看看小熊嘟嘟的拥抱吧! (1)妈妈抱嘟嘟 嘟嘟起床的时候妈妈做什么了? 你的妈妈给你拥抱了吗?什么时候? 总结:妈妈很爱我们! (2)爸爸抱嘟嘟 爸爸抱过你吗? 怎么抱的? 总结:爸爸的拥抱很有力量。 (3)老师抱嘟嘟 老师抱过你吗?什么感觉? 总结:拥抱会让我们很路爱了、温暖和幸福。 2.通过嘟嘟给好朋友咪咪和汪汪的拥抱情景,引导幼儿体验拥抱别人时的快乐。 (1)嘟嘟抱咪咪――安慰 师:嘟嘟为什么要给咪咪拥抱? 好朋友伤心了,需要安慰,我们可以给他拥抱。 嘟嘟是怎么说的? 我们一起学着他们的样子试试吧! (2)嘟嘟抱汪汪――祝贺 师:汪汪没有哭,嘟嘟为什么也给他拥抱呢? 原来好朋友成功了,我们也可以用拥抱表示祝贺的。 嘟嘟怎么说的? 我们一起来祝贺汪汪吧! 三、玩“抱一抱”游戏,让幼儿体验与同伴、老师拥抱的快乐 师:这里有没有你的朋友? 我们也找好朋友抱抱吧! 四、在“嘟嘟拥抱”的故事情境中,激发幼儿用拥抱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快乐的一天结束了,嘟嘟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再见老师! 嘟嘟飞快的跑回家,她要把大大的拥抱送给爸爸和妈妈。 亲爱的宝宝们,把拥抱送个爸爸、妈妈、朋友会让我们变得更快乐的!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知道拥抱会给人带来爱和快乐。 能和好朋友拥抱,并说出关心的话。 体会与教师、同伴亲密拥抱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等
2000中学生集体跪拜父母遭质疑,我们需要何种感恩教育?
很多人质疑,一个仅仅耗时三、四个小时的跪拜礼仪式,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构建孝顺父母的意识,从此便开始孝顺父母?
可是似乎没有人考虑到,就算没有这件事儿,又有谁能用三到四个小时,让孩子刹那间醒悟并掌握所有孝顺父母的方式?正如有人提出孝顺是言传身教,是一点一滴构建的。
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而这个跪拜礼,难道就没有资格成为“一点一滴”中的组成部分吗?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一直都缺乏仪式感的东西
这是因为很多人将仪式感作为形式感来看待,所谓的仪式感,是通过固定形式让自身意识升华的一种手段。很多时候,仅仅一刹那就可以让人对自己提出要求,产生责任意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婚礼不正是一种以仪式感为依托的手段吗?似乎很少有人考虑到婚礼的意义在哪儿,满脑子想的不是随礼就是收红包,可是真正经历过的人都明白,在结婚现场的一刹那,在向所有亲朋好友宣布的那一刹那,彼此便肩负了夫妻的责任。
如果不需要这种仪式感,领个结婚证过日子就好了,两个人彼此相爱走向婚姻,为什么一定要想别人证明彼此有多相爱?可是,这个人人都明白的逻辑下,又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各式各样的婚礼仪式?
这就是仪式感本身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以前还有冠礼、笄礼等等一系列礼节。
可能有人觉得跪下磕个头没什么意义,可是真的没意义吗?莫说是2000个人,纵然是200个人举行这样的仪式,都会让人肃然。这是我们人类传承中,扎根在血液中的东西。
其实,从曝光的照片就能看出来,很多人在行完礼之后,甚至不禁的开始哭,难道是冻哭的不成?这就是因为仪式感给自己带来的感动,而这种感动也必然会扎根在心理。
当然,也有人觉得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替代,毕竟跪拜这种事儿不太好。对此没什么好说的,或许有很多方式,但如果有人觉得跪拜父母都有问题的话,只能说明我们学习的不是一种文化。
另外,很多人觉得这种行为过度形式化
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探讨一下形式化和仪式化的差别,因为很多人因为讨厌 *** ,导致仪式遭到牵连。
对此,大家要分清,形式化说的是明明要做事情,可是正事儿不做,只搞表面功夫,导致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
仪式可不一样,仪式本身就有功能性,而仪式也有“宣誓”的属性,这是一种基于公开承诺的行为。
有人觉得仪式没用,宣誓了之后等于没宣,以前该怎么样,以后还怎么样。话说,这难道不是个人的问题吗?个人不信守自己的承诺,碍着仪式什么事儿了?
仪式等同于给一个人向全社会宣誓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一个行为的束缚。就像冠礼一样,我们古代通过冠礼来要求一个人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并肩负成年人的责任。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儿吗?难道不应该用各种仪式,告诉一个人到了什么时候,就应做什么事儿吗?
不得不说,有一部分人一方面非得要求所有的活动都得展现超乎预期的价值,另一方面却什么都不做,拿大量时间来评价别人做的对不对。仅仅从2000中学生跪拜父母这件事情来看,就算抛开一切分析,学校把孩子薅出来给父母磕个头,让父母心理暖和暖和,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儿吗?
而且,这件事情到底哪错了?这件事情伤害到谁了?纵然效果可能如他人质疑的那般,可是就要因善小而不为吗?
一面墙,一定是一块块砖砌起来的,有的人却只抱着一块砖,每天想着怎么把这块砖变成墙。对于这类思维,笔者想说:你可以选择用思考去解决问题,但是,并不能阻碍那些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人。
还有很多人提出了替代方案,认为学习历史知识、鼓励学生做家务等等,这些都比跪着磕头强。咱们且不论在效果上孰强孰弱,只说一个问题,你们以为学校没有做这些事情吗?
为什么要求学校要在三、四个小时内,要把十几年中所应该进行的教育都完成了?在我们的现行课本上,每个环节都写得清清楚楚,教师也自然会按照教案推进工作。而仅仅举办了一次活动,就能认为学校平时什么都不做,只搞一次活动应付要求不成?
说实话,如果这一次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仪式感受到什么是感恩,那就足够了。至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还需要其他教育环节来完善。三四个小时而已,本就做不了什么事,何必非要提那么高的要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