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上的满文怎么认?宝泉折二又是什么意思?

百科达人 11分钟前 阅读:1 评论:0

如何解读铜钱上的满文?以及“宝泉折二”究竟意味着什么?

清军于1644年入关,清爱新觉罗·福临成为统治者,在北京设立了铸钱局以铸造货币,在工部和户部下开设了宝源局和宝泉局,随着天下的统一,各地也开设了铸钱局,并铸有“顺治通宝”。

在清军刚入关时,明朝的铜钱仍然可以流通,但不久后,清军就禁止了明钱和其他古钱的流通,只允许清钱的流通,顺治年间对制钱的成分有明确的规定,即铜占七成,白铅(锌)占三成,这种铜被称为“黄铜”,一千枚铜钱称为一串,每年铸造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一期开始时的额定数量称为“正卯”,而在正卯之后的额外铸造数量则称为“加卯”。

为了稳定经济,顺治年间进行了五次货币改制,这五次改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被称为“顺治五式”,到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 *** 命令各省和镇的钱局停止铸造各类旧的顺治钱币,取而代之的是由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铸造的“新钱”,也就是顺治通宝背面的满文“宝泉”、“宝源”钱,这种新钱的制作精良,铜质金黄,径大精美,俗称大制钱,其中满文式中的宝泉折二型钱币是试铸版,非常罕见,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对于满文的解读和宝泉折二的意义,需要专业的历史知识和文物研究才能准确理解,这些钱币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标签:宝泉钱币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