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的陵墓有哪些?

到此一游 28分钟前 阅读:2 评论:0

明13陵分别是哪些?

分别是:明长陵、明定陵、明昭陵、明永陵、明献陵、明庆陵、明茂陵、明康陵、明景陵、明泰陵、明德陵、明裕陵、明思陵。

1、明长陵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

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更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

且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3、明昭陵

明昭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在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历史上明昭陵屡遭破坏,1987年4月开始修复,1992年修复完毕,是目前明十三陵中之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4、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朱厚熜的年号“嘉靖“史称嘉靖皇帝,在位时间45年,是明朝皇帝在位时间最长者之一,仅次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在位时间48年。由于朱厚熜在位时间长,所以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规模仅次于明成祖的长陵,迄今保护较好。

永陵建筑独特、规模宏大,是明十三陵中的代表陵墓。永陵因可能有《永乐大典》陪葬而闻名于世。

5、明献陵

明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陪葬恭肃贵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6、明庆陵

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7、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茂陵始建于1487年9月,同年12月玄宫建成,葬入宪宗皇帝和纪氏。1488年4月,陵寝建成,历时八个月。茂陵陵园的形制大体与裕陵相同,但规模略大。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这一点与其他各陵不同。

8、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

康陵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

9、明景陵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动用10万余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10、明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泰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孝康张皇后的合葬陵寝。

11、明德陵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

始建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玄宫建成,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占地约3.1万平方米。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12、明裕陵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

13、明思陵

明思陵简称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

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忠贞殉主。

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8月24日即位,1644年3月17日,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崇祯帝在绝望中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葬于思陵。

乾隆的裕陵在乾隆十七年完成,而修葺十三陵是在乾隆三十五年,为什么会说乾隆盗墓?

明13陵分别是哪些?


乾隆借修缮盗墓,或者说”乾隆盗木”,借修葺明十三陵之机“拆大换小”,盗走金丝楠木、墓砖等一应建材,这却是真的。不过没用于自己裕陵之上,为什么不象民间传说那样用于自已寿陵之中,且听我说。

一,乾隆盗木的动机

金丝楠木材质细实、长蕴香气且耐腐蚀、防蛀,是古代更优质的木材,楠木主产在四川、云贵等省,因为生在深山老林中,采伐和运输都极为困难,采伐中工人被树木压伤压死,殊为不少,素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而且, 一棵楠木从采伐地运至北京,经人抬、马驮、水运,一般都要耗时3、5年左右,颇费时日。而且,上好粗壮的金丝楠木都是价值连城之物,到清朝时,也已被伐所剩不多了,如果派人进山现伐,所花的工期又太长了。所以,金丝楠木的名贵适用和伐运难得是导致”乾隆盗木”的动机。

明13陵分别是哪些?


二,盗木的过程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钦天监阴阳训术曾从政、钦天监阴阳人刘玉渊、江西的风水大师廖均卿等六人,前往北京郊区卜选陵地。选了好几块地,最后,当时,卜选之人上奏并附《朝献山图表》一道。表称天寿山“玉烛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被朱棣看中,当即拍板钦定为皇室陵区。自此后二百多年,先后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另外还有7座妃子墓、1座太监(王承恩)墓。

十三陵在规制上依造南京孝陵。皇陵依次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明穆宗朱载垕的昭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明思宗朱由检的思陵。乾隆皇帝实际上看中是,长陵、永陵、定陵中的高至几丈、合抱盈米,金丝楠木的大柱。

明13陵分别是哪些?


到了康熙朝、雍正朝,清庭基本上已由征服汉民之举转向冶国安邦之策了。满族统治中国,也成既定事实。但安邦重在抚汉,在官制任用上,督抚层级多有 *** 、汉旗人,而少任用满八旗人,在以汉制汉的过程中,清庭是聪明清醒,且是敢于冒险的。到乾隆朝,乾隆朝修葺明十三陵,主要目的,还是实行安抚前明遗臣、天下汉民的安邦之策,说乾隆专为盗木而修的观点,是有点过份了。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巡视明陵,做修葺前的评估,巡视中,看中了陵内建筑物上的楠木,考虑顺手牵羊,倒是真的。 由于长陵不便拆改,方弃“拆大改小”只行修葺。又因为永陵是仿制长陵规制建造,雄伟幽深。便首选永陵拆改修缮。包括永陵在内,门、殿的形制全部被缩小。再后,定陵也遭到同样的“修葺”。其他皇陵基本以修葺为主,少有偷梁换柱。

这里要指出的是,崇祯帝的思陵是个例外,因由田妃陵改成的明末帝朱由检的思陵,当时草草入葬,规制过小,修葺时,不仅没有拆大改小,反而以帝王之制,扩大了陵寢的规模。以示”复制尊明”。可见坊间所传,专为盗木而怙名修葺也是不客观的。毕竟乾隆帝有更重要的抚民安邦皆为冶国的大事去做,岂如升斗小民般,专事摸金盗墓之举。当然,顺手牵羊,那个只能算临时起意,不算专借修缮之名行盗木之实了,嘿嘿……。

乾隆帝将明陵修葺加拆大改小的前后,坊传,曾遭到了刘墉、纪昀等汉臣的极力反对。纪晓岚甚至冒死请出《大清律》,依盗墓“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上奏请夺。乾隆皇帝自知理亏、也算是个明君,不得不下旨把自己“流放”了。只见他,被夺去帝服,着青衣小帽以示囚服,挂一珠链,以示戴枷上锁,遂将自己“流放”到了江南去”服刑”了。

三,结语

据《清高宗实录》载记,修葺明陵经过两年的时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功告成,共耗银万余两。同时,将修缮好的明十三陵责成由直隶霸昌道就近管稽。至于,修葺后“多出”了的陵材,皆被运走。根据史料记录,为“拟运回京城,以备各工取用”。 而且,从时间上来说,乾隆盗木修陵之传,确实为不成立。弘历的陵寝叫裕陵,裕陵于乾隆八年(1742年)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完工,耗银百万两。

从裕陵完工到修葺明陵,中间相距35年。弘历是不可能将自己好好的陵寝拆修的。即便为换上金丝楠木大柱,也不会去做。这一是违反礼制,二也犯活人忌讳,三,要拆明陵偷梁换柱,早在乾隆七年前就拆了,到时再建裕陵也是省事。雍正朝时,仅对“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文辞之事,也是忌惮不已,乾隆朝继而也大兴“文字狱”,推波助澜至顶峰。何况事关自己身后千古、大清国祚绵长的大事?岂不忌惮至致。因此,乾隆是决不会去做如此伤人运败国体之事。至于,乾隆没有用明陵上的材料来修改自己的陵寝,但“盗取陵木”的事实是客观存在,不过这些名贵的金丝楠木和大批陵材终将是清庭用在其它地方,也是确定无疑的。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经济、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 *** 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标签:明陵清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